哈尔滨工业大学创建于1920年,坐落在素有"东方莫斯科"之称的北国名城哈尔滨市。隶属于国防科工委。经过八十余年的建设,现已发展成为一所工理为主,理、工、管、文相结合,开放式、研究型的多学科的全国著名、在国际享有一定声望的重点大学。
哈工大自建校开始,就是一所对外开放的学校,解放后是我国政府确定的学习苏联先进教育制度的两所院校之一。在各个历史时期,哈工大的发展始终受到国家的重点支持。自1954年成为国家确定的首批6所重点大学之一以来,一直是国家重点大学,1984年又被国家列为重点建设的15所大学之一,1996年成为首批进入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的院校之一,1999年被国家确定为按照世界知名高水平大学的目标重点建设的9所大学之一。
2000年6月,哈尔滨工业大学与同根同源的哈尔滨建筑大学合并,组建成新的哈尔滨工业大学,两校合并使哈工大的综合实力得到进一步增强。学校以学科划分为航天学院、机电工程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能源科学与工程学院、电气工程与自动化学院、理学院、管理学院、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软件学院、土木工程学院、市政环境工程学院、建筑学院、交通科学与技术学院、汽车工程学院(山东威海校区)、食品研究学院、国际经贸关系学院以及外语系等17个学院(系)。学校设有68个本科专业,100个硕士学位点,68个博士学位点,18个博士后流动站,14个具有博士、硕士学位授予权的一级学科和18个国家重点学科,22个国家和省(部)级重点实验室。
哈工大是我国最早开展研究生培养工作的高校之一。哈工大研究生院在1995年首次全国研究生院评估中,是受到表彰的十所研究生院之一,并于1999年荣获"全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管理工作先进集体"称号。到目前,我校硕士、博士研究生在校人数已达到一万余人。
学校位于哈尔滨市中心,占地343公顷,建筑面积150万平方米。教学、科研和生活设施完善。具有现代化的图书馆、装备一流的教学大楼、可进行国际比赛的室内体育馆、国际标准的体育场、国内一流的学生食堂和设施齐全的学生活动中心等现代化设施,这些都为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提供了优越条件。
学校具有一支锐意进取、业务精良和作风过硬的师资队伍,现有专任教师2957人,有教授737人,副教授1115人,其中工程院院士、科学院院士19人(含双院士1人),有博士生导师594人。他们中许多人是国内外知名的专家与学者,有几十人担任国家高科技领域的首席专家,或专家组长。有的担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和学科评议组成员,或担任国内各级学会领导职务。
哈工大拥有一支实力雄厚、基础扎实的科研队伍,科研工作硕果累累。2004年科研经费总额超过9亿元,在科研规模、水平和经费上均居全国重点高校前列。取得了一批国内领先、接近或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的科研成果。在国家科委"863"高科技工作10周年总结评估中,哈工大综合评价居全国高校第二位。目前,学校正在充分发挥学科群的综合优势,努力工作,争取在若干领域中取得一批国际有影响、对国家有重大贡献的高水平科技成果。
占地近100公顷的哈工大高新技术园区于1992年成立,十年来相继完成工业基地、科技市场等项目的建设,发展势头良好,贡献突出,得到国家和省、市政府的高度评价和全力支持。
国家首批15个大学科技园之一,被誉为"北方硅谷"的哈工大科技园于2000年11月正式挂牌。"十五"期间将在58.6公顷土地上建成一百万平方米大型园区,成为高科技成果孵化和转化的重要基地。
现在哈工大各类在校学生总数55,550人,其中全日制学生38840人。在建国前二十九年中,共培养学生三千五百多人,毕业生遍布亚、欧、美、大洋洲等世界各地。建国后五十余年来,共为国家培养了10万余名学生。"规格严格、功夫到家"是学校的治学传统,培养出的毕业生以基础理论扎实、动手和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受到用人单位的欢迎。昔日哈工大的芬芳桃李,如今已成为祖国各条战线的中坚力量,他们中有国家领导人、共和国将军以及一批科学家、教育家、企业家。哈工大已成为国内外瞩目的培养高级专门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的重要基地。
哈工大已与美、英、法、德、日、俄等36个国家和地区的350所高等院校和企业建立了校际合作关系,联合培养研究生、主办学术会议和进行科研合作。学校被选为国际宇航大学(ISU)在亚洲唯一的一所常设分校,表明学校的国际合作与交流工作步入了一个新阶段。
面向21世纪,哈工大的奋斗目标是:通过不断深化体制和机制的改革,经过10年或更长一点时间的重点建设,力争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管理等方面接近和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哈工大正以不懈的努力,开拓进取,向着世界知名高水平大学的目标挺进!
哈尔滨工程大学
哈尔滨工程大学坐落于美丽的松花江畔--北国"冰城"哈尔滨市。学校现隶属于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委员会,是我国船舶工业系统唯一的一所以工科为主,理、工、管、文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全国重点大学。是国家“211工程”首批建设学校和国家55所设有研究生院的全国重点高校之一。2002年,国防科工委和黑龙江省政府重点共建协议的签署,标志着学校的发展又进入到了一个崭新的阶段。
学校占地面积近125万平方米,建筑面积近85万平方米。校园环境优美,绿树成荫,建筑风格中西合璧,飞檐碧瓦,气势恢宏。现设有船舶工程学院、建筑工程学院、动力与核能工程学院、自动化学院、水声工程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机电工程学院、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经济管理学院、人文学院、理学院、化工学院、成人教育学院、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国际合作教育学院等15个二级学院,以及外语系、体育军事训练部、工程训练中心等3个教学系(部、中心)。学校设有研究生院,现有博士后科研流动站9个,一级博士学位授权学科5个,二级博士学位授权学科22个,硕士学位授权学科61个(含MBA),工程硕士授权工程领域16个,本科专业50个,是首批有权授予博士、硕士学位的单位。学校现有国家重点学科3个,国防重点学科7个,省部级重点学科24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2个,国家级电工电子教学基地1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6个,各类专业和基础实验室共计47个,在大连等地建有各类实习基地44个。
学校在多年发展中逐步形成学科分布合理、年龄结构适中、政治过硬、业务精良、精干高效的教职工队伍。现有教职工2300多人,其中中国工程院院士3人,中国科学院院士1人,博士生导师185人,教授、副教授近800人,国家及省部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36人。
多年来,学校始终继承和发扬“哈军工”优良办学传统,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牢固树立“人才培养质量是高等学校的生命线”、“教学改革是学校各项改革的核心”的思想观念,在办学中形成了基础扎实、特色鲜明、教学严谨、学风优良的人才培养特色。学校注重教学研究工作,近年来获国家及省部级优秀教学成果奖150多项;强化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和计算机、外语水平的提高,在全国四、六级英语统考中,学校连续12年一次通过率名列黑龙江高校前茅,居全国重点高校前列;在黑龙江省计算机等级考试中,学校连续8年成绩列全省高校同年级第一名;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连续13年受到中宣部、教育部、团中央联合表彰;95年以来,在大学生“挑战杯”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国大学生电脑大赛、美国国际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等赛事中,荣获一等奖4项,二、三等奖近30项;在1999年全国首届百篇优秀博士论文评选中,我校推荐的2篇论文全部中选;学校被教育部、解放军总政治部列入“21世纪人才强军计划”,并成为海军在东北地区唯――所选拔培养后备军官依托院校;学校多次荣获全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先进集体、全国优秀教务处、全国心理健康教育先进集体、全国体育卫生工作先进集体、全国学生军事训练工作先进单位等称号。
50年来,学校共培养了5万多名毕业生,他们当中有共和国的将军、部长、省长;有国防大中型企业、科研院所、高等学校的厂长、总工程师、校长、院士、教授、研究员;有“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有众多的国家级、省部级劳动模范。高素质的毕业生受到各行各业的普遍欢迎,毕业生一次就业率连续多年保持在93%以上,多次荣获国防科工委、黑龙江省就业工作先进单位称号。学校现有各类在校学生25000多人,其中研究生4300多人。
学校一贯重视科学研究工作,早在哈军工时期,就以国内第一艘实验潜艇、水翼艇、舰载计算机等数十项重大科研成果填补了国内空白,并以气垫船、梯度声速仪等成果摘取过世界第一的桂冠。学校现设有“船大工程技术设计研究院”及十几个科研中心、研究所,在船舶与海洋工程的许多研究领域中保持着很强的技术储备,取得了一大批重要科研成果,现已成为我国“三海一核”(即船舶工业、海军装备、海洋开发、核能应用)等领域科学研究的重要基地。学校的潜器技术、水下机器人技术、船舶减摇技术、动力定位技术、组合导航技术、水声定位技术、核动力仿真技术等居国内领先或国际先进地位。学校通过了ISO9000国际质量体系认证,成为国内首家通过“双认证”的大学,标志着科研产品的质量管理已经与世界接轨。“八五”以来,学校承担各类科研项目2000余项,获国家级奖37项,省部级奖400多项,2003年学校科研活动经费近2.1亿元。
学校是全国43所创办“国家大学科技园”的高校之一。学校积极探索知识经济下高等学校校办产业的发展道路,不断推进产、学、研合作,与哈尔滨市太平区政府联合创办的“哈东高科技园区”年技工贸总产值逾5亿元;学校投资5亿元创建的大学科技园集船舶科技中心、软件开发中心、网络中心、工业控制中心、科技创业中心、科技产品交易中心及精英人才聚居园为一体,正在向产业化方向快速发展。
学校重视开展国际合作与学术交流,已与美、日、法、德、意、加、俄等30多个国 家180多所有影响的大学和科研机构建立了广泛的交流与合作关系,互派学者教授访问、讲学、合作研究,扩大了学校在国际上的影响,促进了学校教学、科研水平的提高。
面向21世纪,学校坚持以特色求发展的方针,确立了依托船舶、立足国防、面向国民经济建设主战场的发展战略取向和“三海一核”服务主体的定位,突出为国防工业和地方经济建设服务的特色,进一步加快教学改革、科研体制改革和校内管理体制改革的步伐,加速提高教育质量、科研水平、管理水平和办学效益,为培养高质量的创新型人才,创造高水平的科技成果,把学校建设成为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而努力奋斗。
堂妹的高中学校。堂妹当时以2分之差和这所学校差点无缘,后来付了3万扩招分进了这所学校。后来她一直发奋图强考到了上戏本科,不过不是表演系。感谢这所学校培养了我堂妹这么优秀的学生。我敬佩这所学校的老师和我坚毅的堂妹,妹妹不愧是狮子座的。